剛剛起步的MPA教育正面臨嚴峻考驗和挑戰(zhàn),報考人數逐年下降,而且僅有不到30%的學員對MPA教育持樂觀態(tài)度……
正值MPA教育在我國即將完成一個教育周期之際,
以“當前中國公共管理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為主題的首屆全國MPA論壇于2003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學隆重舉行。盡管論壇業(yè)已閉幕,但是這樣一個疑問卻留在了人們心里:2001年才正式登陸中國的MPA教育,剛剛起步就要夭折?
報考人數兩年下降一半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民的需求層次不斷提升,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政府社會治理模式也由統(tǒng)治型、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時代呼喚新的公共行政管理理念來滿足作為經濟組織的政府管理要求,實現公共服務的經濟、效率和效益。著力提高公共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yè)化水平成為當務之急。
2000年8月,國家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24所高校為MPA試點院校。
2001年10月,我國進行了首次MPA招生聯考,MPA正式登陸中國,首批24所高校招收了中國第一批MPA學員。當初的報考勢頭十分強勁,大有當年MBA初現中華大地時的風采,MPA報考熱潮一度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
然而,當熱潮散去,中國MPA教育中的問題卻漸漸清晰了起來。“從現實情況來看,全國MPA報考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近日,千龍網記者從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MPA工作小組了解到,2001年全國首屆MPA報考人數為1.2萬多人,2002年全國MPA報考人數下降到9000人,2003年更下降到6000人。
“自MPA舉行全國聯考三年以來,報考人數逐年下滑。而且,2002年和2003年的報考人數集中在24所試點院校中少數幾所院校,以至大部分招生院校報考人數較2001年大為減少,甚至有的招生院校報考數不及招生計劃數。”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01級MPA彭武斌說,這使得大部分招生院校對生源的選擇余地縮小,生源質量更加難以得到保證。
“香餑餑”怎成了“野山芋”
眾所周知,在西方,MPA與MBA、法律碩士并稱為職業(yè)教育的“三架馬車”,那是一個受人關注的熱門的學歷教育項目。
中國的MPA教育是在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尤其是美國MPA教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誕生于美洲大陸的舶來品。在學位意義上,MPA意味著管理碩士學位,在教育意義上就是指公共管理碩士的研究生教育;MPA教育是典型的應用型教育,旨在向公共部門輸送高層次、高素質的專業(yè)管理人才。
MPA教育登陸中國后,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關注和歡迎,報考的火爆場面即是佐證。人們以能上MPA而自豪,以能擁有MPA學位而榮耀?墒牵2002年全國MPA聯考報考人數出人意料地跌到了萬人以下,2003年更是報考者寥寥。
“我們目前的處境其實很尷尬。”張博是2002年從山西省地稅局考入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念MPA的,2004年1月5日,他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顯得不太樂觀,“現在,要是有想要報考MPA的人來咨詢我,我肯定不會向當初那樣,極力鼓動其盡快報考!
原先多少次夢想著能到北大上幾年MPA的濮力戈先生,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4所行政處的處長,如今是否還繼續(xù)報考MPA似乎成了問題!斑@兩年,通過對MPA在國內的政策環(huán)境和發(fā)展情況的了解,MPA在我眼里已經了‘野山芋’而非‘香餑餑’了。”1月4日,濮先生略帶失意地向記者表示,他當初對于MPA的熱情和推崇已不再有。
一位2003年沒有再報考MPA的公務員也告訴記者:MPA與MBA不同,MBA培養(yǎng)的是職業(yè)經理人,學員畢業(yè)之后馬上就可以看到效益。而MPA是培養(yǎng)公共管理專業(yè)人才,畢業(yè)后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現在他對MPA已經興趣不大了。
中國MPA教育緣何舉步維艱
為了搞清楚MPA報考人數逐年下滑的真正原因,
千龍網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1月5日,記者首先來到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與該院MPA師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并通過北大MPA工作小組提供的資料和通訊方式,對全國幾家具有代表性的MPA招生院校的師生進行了采訪,并逐漸了解到了個中原由。
首先,整體教育質量不理想,降低了社會對MPA的預期。“首批24所試點院校各自為戰(zhàn),管理部門多頭,教學能力和質量自然參差不齊。”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經濟學系副教授常志宵博士向千龍網記者表示,2001年MPA剛引進時,社會對MPA的預期很高,但后來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制約,MPA教育質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降低了社會對MPA的預期,報考人數逐年遞減在所難免。
記者同時了解到,國內大多數高校都沒有公共管理專業(yè)的院系,而在已經設立了公共管理專業(yè)院系的高校中,具備MPA教育必需的學科、師資等軟、硬件設施的也為數不多,一些專家認為,從中國公共管理專業(yè)發(fā)展的歷史來看,目前國內具備MPA辦學能力的院校只有5家左右。然而試點院校已經達到24所,今年還將新增30多家,尚有許多院校躍躍欲試,打算“搭便車”。
其次,“職業(yè)化”名不符實,MPA“出口”不暢,制約了非公務員人群報考MPA的積極性。MPA彭武斌認為,MPA是一種職業(yè)學位,而目前我國公共部門(主要包括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人員錄用實行的是“逢進必考”政策,這使得MPA“職業(yè)化”名不符實,MPA“出口”不暢。
再次,管理體制的滯后阻礙了中國MPA品牌的打造!爸袊腗PA教育是整個中國研究生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中國的研究生教育被置于行政主導型的管理框架內,仍然具有較為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蹦暇┐髮W公共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周建國副教授認為,由于國際交流的增強,市場主導模式將與中國的MPA教育產生強烈的沖突,使得行政主導型的管理框架發(fā)生變形,在兩者之間搖擺,進而無法保證MPA教育從教育理念到教育過程的一致性。
最后,不少人認為學費的相對昂貴和畢業(yè)不給學歷證書,是MPA報考人數逐年下滑的最直接的原因。常志宵博士向千龍網記者介紹說,首屆全國MPA論壇期間,由北京大學發(fā)起的全國首批24所MPA培養(yǎng)院校共同參與的、針對全國在讀MPA學員進行的關于MPA教育狀況的問卷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讀MPA學員中公務員比例為78.5%,個人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的占73.9%,而MPA教育學費為3.5萬元左右,學費負擔明顯;而89.1%的學員認為,學歷問題影響MPA今后的發(fā)展,因為MPA教育為學位教育,畢業(yè)后沒有研究生學歷,而現行公務員人事制度當中,主要以學歷而不是學位為考察標準,使許多本應該接受MPA教育的公務員失去就讀興趣。
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是當務之急
對于如何應對目前MPA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呼吁國家激勵政策的出臺是其中最強的一種聲音。1月5日,北京大學2002級MPA張博對千龍網記者說:“我們期待體制上能有所突破!北贝驧PA工作小組副組長余斌博士也對記者表示,其實,首屆全國MPA論壇的舉辦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為了呼吁社會的關注和國家政策的光顧,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提高公務員人群報考MPA的積極性。
MPA全國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朱立言教授認為:“要爭取MPA畢業(yè)生直接進入公務員隊伍。”MPA全國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王樂夫教授則表示:“要建立MPA教育與某些職業(yè)相聯系的制度! 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周建國副教授也認為,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必須重新審視MPA教育投入與產出,做好相關的評價工作,把推進MPA教育首先看作政府的職責而不是社會的責任。
據國家人事部公務員管理司司長劉嘉林透露,明年人事部將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公務員報考MPA。具體內容包括為報考MPA的公務員專門定出學習的時間,提倡由單位承擔部分學費,費用何時支付可由學員單位自主決定。這無疑對于MPA教育是一個好消息。
除了對國家政策的期待外,人們同時也認為,高校應著力提高MPA教育質量,穩(wěn)定社會對MPA的預期,在推進MPA教育中首先將塑造品牌、服務社會作為第一己任,而不是僅思考短期的經濟效益。高校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一種競爭型的質量審計體系,并接受社會監(jiān)督,是創(chuàng)造中國MPA品牌的必由之路。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