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學院不能化腐朽為神奇 MBA教育回歸現實
在本市的招聘現場,有時會看到這樣的應聘條件:“碩士以上學歷(MBA除外)”。MBA真的不值錢嗎?國內MBA教育在經過虛熱之后,如今已經進入到理性階段。但是,在這一理性階段難免又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畢竟MBA教育進入國內市場不過十一二年的時間,這與國外發達國家對于MBA的看法相比,終歸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上周四,
來自北大國際MBA、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長江商學院等國內著名商學院的有關人士齊聚《北京晚報》,共同探討了國內MBA當前的現狀。
現狀一: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MBA
三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通過全國MBA聯考取得優異的成績,達到學院的錄取分數線。之后,通過個人面試、小組面試以及英語面試層層選拔,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才有可能就讀MBA。這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錄取MBA學員的標準。
5年以上的成功工作經歷,國內名牌大學本科畢業,700分左右的GMAT成績……這是長江商學院錄取MBA學員的標準。
由此可見,就讀MBA各家商學院有著各自的標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市場及招生經理嚴俊表示,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MBA。商學院歡迎什么樣的人,對每個學院來說不一樣。對中歐來講,針對的就是人才金字塔塔尖的群體。這一群體擁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出色的工作經歷,同時具有深厚的發展潛力。此外,中歐國際商學院希望學員有一定的國際視野,有比較強的領導能力,并且要勇于創新和有熱情。坦率來講,各個商學院都希望招的是金字塔塔尖這批人。但是,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具備這樣的特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主任毛東輝認為,清華經管學院和眾多國內MBA項目招生體制看似相同,其實在這個程序背后,存在著選擇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傮w來講,清華經管學院在找一種具有管理潛質、領導潛質、希望從事經濟管理工作以及領導商業機構運作事業作為自己終生追求事業的這樣一群人。同時,這又是一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職業素養以及把自己的個人成功、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進步,以及企業的做大做強相結合的,這樣一群具有很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一群人以及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一群人。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中心項目發展部經理滕海川表示,招什么樣的學生,首先看大學本科畢業的院校,第二了解工作的單位,之后是職務、工作業績。但是,這僅僅是面試的基本背景要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要求的學生具有一些工作的經驗和未來能成為杰出領導人的潛能,而在進到光華管理學院之前就應該表現出這方面的能力,也才有繼續接受MBA深造資格。
不過,北京工業大學中加商學院常務副院長帥揚也發表了獨到的見解,MBA項目實際上都是作為商業運作。既然是一個商業運作,那么只要交錢就歡迎。但是,中加商學院喜歡的學員是有一定的學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有一定的商業運作的體會。這樣的學生來學習,能夠帶動一個班的學習氣氛,能夠帶動案例討論。因而可以,不管他以前的學歷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不管是大專還是本科,還是更高的學歷,F在國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美國也出現了類似情況。在美國就業形勢不太好的情況下,讀書深造的人越來越多。實際上,如果一個人覺得國家將來市場經濟發展前途是很好的,將來與國際上最發達的市場經濟都要一樣的,那么就應該來讀MBA。如果沒有這些想法的話,那么就回家當什么都行了。事實上,25歲到35歲的群體是讀MBA的潛在生源。相信國內就業市場會越來越好,應該積極學習迎接就業市場高漲的時候。如果等到最好的形勢出現了再去讀書,那么等拿到學位,說不定形勢又不好了,只能又一次后悔。
現狀二:本土化成為國內MBA的賣點
如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國際學生已經占到20%。同時,許多學員盡管考了優異的GMAT成績,但是放棄了出國讀國外商學院的機會直接選擇了中歐。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北大國際MBA、長江商學院都已經出現了。這種現象固然有出于將來“人脈圈”的考慮,但同樣也說明國內商學院已經有了與國外商學院競爭的資本。
北大國際MBA市場推廣主任王躍霖認為,從MBA教育產品的性質來說,MBA是一個實踐型的,而不是研究型的教育產品。這就決定了即便MBA是西方的產物,但不一定非要遠渡重洋才能取得真經。國內商學院應該采取拿來主義,把國際慣例和中國實踐相結合。從歷史的角度來講,中國特色的MBA教育完全可以促進整個世界MBA教育的發展和創新。北大國際MBA其中一個制高點就是,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有一批像林逸夫等這樣對中國經濟深刻把握的經濟學家,使得MBA的學員不僅有國際課程標準慣例的學習和掌握,同時他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一方面他們所學的課程能夠掌握國際慣例,使他們具有一個執行力,同時對中國經濟有一個宏觀上的把握,使他們有一種洞察力和前瞻性,所以北大國際MBA培養的人才是企業家和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職業經理人以及企業的領軍人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中心項目發展部經理滕海川表示,現在來講國際化是一個主流,不管是北京大學的MBA還是美國的MBA,最終面對的是全球化的形勢。因此,不應該單獨把中國的MBA定義為本土的MBA,國外回來就是國外的MBA。但作為國內商學院來說,在重視學習理論的同時,不應該排斥實踐的必要性。學生在商學院接受的MBA教育應該加強與企業的交流,教師跟企業應有緊密的聯系,不能夠在象牙塔里閉門做一些純的研究。MBA的研究應該跟中國實際的情況緊密結合,才能達到國際上的領先水平。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市場及招生經理嚴俊認為,隨著中國商業經濟的發展,國內就業存在相當大的機會,很多人在目前的崗位上做得相當不錯了,他們不愿意放棄目前的職位,到國外去就讀MBA。所以,更多的會選擇國內的MBA教育。近兩年來,所有的商學院非常重視MBA教育,商學院請了相當一批海外來的教授授課,這對現實提高整個MBA教育是有好處的。不過,在中國的環境當中培養中國的國際化程度,需要國內商學院更多的投入。
但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美國際管理學院學術部主任董保民指出,國內商學院短視現象也比較普遍。一些商學院盡管每年有幾百萬元的學費收入,卻不肯花十幾萬幾十萬雇很好的教授。實際上,海外歸來的中國博士中有很多很好水平的,而且價格也很低,但是卻沒有引起國內商學院的重視。目前,合作辦學很多?墒,外方教授是上課就來,下課就走,反正自己收到錢就行了,對商學院自身的研究幾乎沒有幫助。因此,很難通過真正的合辦帶動學校自己的師資科研水平的提高。
現狀三:商學院不是化腐朽為神奇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統計數字顯示,該學院畢業的MBA工資的增長率高達135%左右。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市場及招生經理嚴俊卻認為,商學院本身不是說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方。MBA學員相對是比較年輕的人士,像長江商學院平均年齡29歲、平均工作年齡7年左右,中歐也是29歲多一點、6年多的工作經歷。因為MBA畢業以后,不可能像EMBA的學生已經是非常有經驗了。實際上,商學院給學員未來的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基礎,或者在未來有很多機會的情況下,通過在MBA過程當中的提升,加上他們以前工作經歷的提升以及畢業以后扎扎實實在企業工作一段時間積累的東西,幫他們提升,逐步完成整個職業發展歷程。對一個MBA的成功可能不是短暫的一兩年、兩三年,可能也不是五年甚至于十年甚至于更長的時間。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中心項目發展部經理滕海川表示,對一個學生來講,應該給它一個很好的平臺。一個MBA畢業以后,到一個工作崗位,有一個更好的天地展示能力,給予機會,證明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對于MBA的學生來說,挑戰性無處不在,MBA這三個字母其實是一種壓力。同時,MBA不是一個靜止的教育。不是說學員奮斗得很好,說明學校培養很好;奮斗得不好,說明實踐、市場檢驗這個產品不行。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主任毛東輝認為,MBA給每個年輕人重新定位自我的機會。因此,就業并不一定就是選擇的公司以及職位各方面一步到位。這完全可能在未來的工作中要進行調整,但是方向的選擇和明確是非常重要的。方向上希望能夠一步到位,少走彎路,也許在未來的職業發展當中還會進行方向上的調整。這個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我們更希望瞄得準一點,選擇的準確性大一些,這樣的話發展的道路更加順利。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把握新的提升的機會或者承擔更多職責,統率更多資源。所以MBA的職業規劃應該不斷地調整,這種職業發展應該是非常動態的。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中心項目發展部經理滕海川表示,評判MBA的標準目前很難一下下定論,是所有MBA都不行,或者MBA真的很行,這些都不好說。畢竟國內MBA教育發展很短,對MBA評價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可以肯定,經過MBA職業訓練以后,自身價值肯定比以前會提高很多。至于如何檢驗這種升值,也許需要一年、兩年,甚至相當長的時間才能使職業生涯走到另一個職業生涯的高度。
長江商學院MBA項目負責人周娟老師認為,MBA是一項投資,是對自己的人生投資,很少一人一生讀兩次MBA。做這個投資是商業投資,投入的是學費、機會成本和時間,期望的回報固然是無可厚非的,通過MBA教育希望達到職業提升,如果基于以前行業積累的話,回報的期望可能會在短期或者中期得到比較明確的答案。但是,如果從改變職業生涯的發展,或者尋找新的機會出發,還是應該把MBA作為中長期的投資來看。期望MBA畢業之后起薪的翻倍都是不太現實的。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